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

风雨一甲子 光辉六十年——寻访原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旧址新疆行侧记

发布时间:

2023-08-17


题记: 明年国龙矿建就成立60周年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卡多次嘱托“要好好的挖掘我们国龙矿建的红色基因、厚重历史,总结60年来国龙矿建人生生不息,听党话、跟党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去看一看八十四处旧址”

8月9日,筹划已久的新疆之行终于成行。由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宇同志带队,我和党群工作部的裴红藏同志同行。

在去往新郑机场的路上,李卡书记再次对刘宇同志讲,“你们这次在办好其他公务的情况下,抽出时间,去见一见老八十四处的人,看一看八十四处的旧址,找一找企业的根。”

听到此话,深感肩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汽车一路颠簸,思绪早已魂牵天山,飞往祖国西部边疆,那个脑海里的八十四处,那个属于国龙矿建人60年历史烟雨中的精神图腾。

西出阳关有故人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要从郑州的新郑机场飞往乌鲁木齐的地窝堡机场,当第一次在手机上看到这两个机场名字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显现出了这样的文化错位——新郑是黄帝故里所在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而“地窝堡”三个字,让我很自然的想到上世纪60年代,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汇聚新疆,搭帐篷、住地窝的场景,这次探访新疆,何尝不是一次企业的寻根问祖?

郑州新郑到乌鲁木齐地窝堡

新疆何其大,60年何其远。在时光的年轮里,许多人已经远去,许多记忆已经泛黄,那些健在的人身在何方?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是否还记得那沉淀、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青春记忆?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的旧址是否还在,现状如何?这些都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问号,也产生了一丝不安和忐忑。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抑或是人性的相通,就在我们探寻原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历史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刚刚退休的老同志,也在追忆过去,追忆自己为祖国奉献终身的老父亲。

这位老同志,就是王金海先生,今年62岁,笔名沙舟。说来也巧,某天工作之余,我在网上闲逛,或许是近期经常搜索八十四处、芦草沟这些名词的缘故,大数据将一篇《父亲,一位煤炭“老兵”》署名沙舟的散文推送给我,欣然拜读,根据文中所说,断定文中的父亲就是原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的职工。后经多方求证,这位笔名沙舟的作者就是我公司子弟、河南能源新疆公司退休职工王金海同志,同时也是老三公司《开拓者报》的创刊人员,2015年从新疆公司基层单位领导岗位退下来一直居住在新疆。

8月8日下午6点,我们顺利抵达乌鲁木齐,一下飞机,便立刻联系王金海先生,约好了见面地点。虽不相识,但煤炭部八十四处的情感纽带让我们一见如故,积攒了许久情感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话题一个接一个,围绕八十四处,围绕老三公司,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交流中。那人,那事,逐渐清晰……大家不禁感叹,西出阳关有故人啊!

“两矿一厂”背景下的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

 

交谈期间,王金海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八十四处的由来。

美国制造的原子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临超级大国核威胁,我国决定生产“原子弹”。新疆核工业“两矿一厂”即上马,来自全国大专院校毕业生、老国营企业骨干、转业军人(河南籍战士居多)等奔赴伊犁河谷乌孙山下的塔垃地、河口、蒙其库尔沟,建设731矿、734厂、735矿,其核心任务是开采、生产我国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原料。

新疆核工业“两矿一厂”分布图

基于国家国防和边疆建设需要,1964年10月,根据煤炭部指示,来自甘肃山丹、陕西铜川以及东北地区三支队伍旋即奔赴新疆伊犁州首府伊宁,组建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承担731矿、735矿的建设工作,使用伊宁市伍号信箱,实行绝密管理。自此肩负重要使命的八十四工程处在那个特殊年代正式诞生了。

广大建设者先生产后生活,全身心的投入祖国国防建设

王金海先生的父亲正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像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响应国家号召,走进祖国西部,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的西部边陲。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期积劳成疾的王金海父亲走完了自己55年短暂悲壮而又苦难辉煌的一生,把自己短暂的人生旅程奉献给了我国的核工事业和能源建设事业。

完成731矿建设任务后,在伊犁秘密奋战两年多的八十四处奉命调往新疆芦草沟乡(原东山公社),开启了八十四处在新疆地区煤炭矿山建设的新征程。芦草沟也成为了八十四处在疆期间的机关办公地和家属集聚地。

“能不能到芦草沟看一看?”带队的刘宇书记轻声问道。

王金海先生当即表态,由他尝试联络好在疆的八十四处人员,大家一起前往芦草沟,寻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宇书记也随即对我安排,将原定于8月10日由潘津矿返回乌鲁木齐的行程改为8月9日深夜返回。9日晚上12点,我们连夜返回驻地。

“处里来人了”

       8月10日一大早,西北分公司经理祝士俊同志早早开车,接到王金海先生和刘书记我们一行三人,共同前往乌鲁木齐市煤建小区(原煤炭部八十四处职工家属院)。

煤建小区是当年为煤矿建设者所建设的小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原煤炭部八十四处当年留守新疆的100多户职工及家属正居住于此。

汽车在乌鲁木齐市区穿行,看着窗外已经挂着些许秋意的街景,听着导航里越来越近的距离,顾不上欣赏这充满西域风情街道,作为公司新一代的年轻职工,2011年单位领导到学校开招聘宣讲会的时候,就郑重的向我们介绍过八十四处,如今有幸走进这历史的深处,穿越60年的时光隧道,来到这梦开始的原点,心中莫名的泛起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情绪……

“你们是河南来的吗?”一个声音洪亮,操着甘肃山丹口音的老者向我们走来。

车里的王金海老先生一看来人相貌,动作敏捷的从车里一窜而下,“哎呀,你是窦老哥吗?”

“我认得你啊,你爸当年和我爸……”

两双老手紧紧的握在一起。“这是刘书记,从河南来的,专程来看大家了!”王金海老人赶紧介绍,“这是窦志乾,今年72岁,当年20来岁,是八十四处职工医院的医生。”

和刘书记握手寒暄后,窦老先生赶紧招呼人“大家快过来,在东南门,豫N车牌,处里来人了!”

很快,85岁的原八十四处食堂管理员王文龙老人来了,62岁的原八十四处职工子女王松善来了,61岁的原八十四处职工子女王运兵来了……

当得知要去芦草沟时,已经85岁高龄的王文龙老人表示自己身体还可以,执意要一同前往,其真挚感情,让身处异域他乡的我们,内心深处泛起阵阵暖流……

跟随着新疆同志的车辆,我们一路蜿蜒向乌鲁木齐市东北方向25公里外的芦草沟驶去。

魂牵梦萦的芦草沟

芦草沟是公司老一辈职工燃烧青春岁月的地方,也是许多职工子女的出生地,大多数人的精神故乡。

芦草沟是一道夹在南北两个山坳之间的一段平地,地势低洼,草木旺盛,生命的绿色在这里肆意的张扬,与两边光秃秃的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了勃勃生机。

“就是这里了!”72岁的窦志乾老人第一个下车,大步流星的走到我们面前,指着公路西侧一排低矮的砖瓦房说道。

“这里是邮局”“那里是商店”“这里还有个理发店”“运兵家在那,松善家在那边”“医院在南边”……当年20来岁的他,在职工医院做医生,对芦草沟的情况再熟悉不过。

现年72岁的窦志乾老先生在当年的校舍前向刘书记讲述着八十四处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下约5米多高的路基,来到已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建筑物旁,看着斑驳的墙面,倒塌的围墙,锈蚀的门窗,老式的铁门和栓木式的木门,无不诉说着他拥有的历史。而圆拱形机关会议小礼堂上面“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格外清晰,似乎穿越60年的岁月长河,依然传递着八十四处人的初心和使命。

八十四处机关会议室礼堂(白色涂漆为当地近年涂刷,更多过往照片将择机发布)

“这里以前大着呢,职工带家属两千多人,都在这山坳里住着,热闹啊。”85岁的王文龙老人望着远方,看着仅剩余50来米长的房舍,若有所思的说道。

“这棵树得有五六十年了吧?”我指着一处满是荒草的院子内的榆树问。

“至少60年了,当年我在这里上学时候,这棵树就在,新疆的树长的慢,这棵树长这么粗,真的很少见。”窦志乾老人继续介绍说,“这个院子过去是学校,学校的老师厉害着呢,清华北大的都有。”

“咱们八十四处过去厉害啊,准军事化,建设731矿的时候几年和家人没音信儿,只能报信箱,一说多少号信箱,信件畅通无阻”

“职工李洪辅,还是九大的代表,周总理点的呢”

“老处长和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握过手”

接近40℃的高温下,大家热情洋溢的交谈着,没有人觉得热,话题似乎永远也说不完。
图片

王文龙老人(右二)在向大家讲述八十四工程处过往辉煌历史,后方为当年原始建筑。

“1974年的3月28日,我们八十四处啊,接到命令,要调往河南,到南太行山下,建设焦作矿区,当时走了八九百户,我们一百来户留守新疆。”王文龙老人语速缓慢,但思路清晰,“我们这一百来户,后来归属当地矿务局,改革开放后,又和新疆的基建单位合合并并,身份几经转换,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我们是八十四处的人啊……”

听到老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们合张影吧,王金海先生提议,众人欣然同意。

 此图拍摄于芦草沟的路基上,身后是处于山坳中的八十四处旧址。左一至左四分别是:王松善、王运兵、窦志乾、王文龙,右三为王金海。

图片

众人意犹未尽,再次来到八十四处机关会议室礼堂前合影。

近年来,随着公司“四转”战略的实施,业务不断拓展,如今我们在新疆地区承揽了诸多工程项目,许多职工借助前往新疆工作的机会,纷纷前往芦草沟,沿着先辈的足迹,追寻属于国龙矿建人的独家记忆,汲取奋进的力量,更好的投身工作岗位,走好我们这代人的基建报国路。

离开芦草沟,汽车蜿蜒在一片荒芜的群山之中,看到山坳中那树形高耸挺拔、钻天生长的白杨树,还有那耐寒抗高温、极端条件下依然旺盛生长的大叶榆,不禁想到我们国龙矿建,60年披荆斩棘,60年风霜雨雪,60年我们只做一件事——为国建矿、为国献乌金。

谁不向往城市?谁不爱慕繁华?

但是,在那荒僻沟坳,仍需要矢志不渝者。

(张昆明)

征稿启事:有关于原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的可与国龙矿建党群工作部联系,欢迎投稿。电话:0371-86538019

联系我们

公司电话:0371-86538015  /  0371-86538001

邮箱:hnglkjgs@163.com

地址:中国郑州惠济区文化北路河南能源龙城广场1号楼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版权所有 © 河南国龙矿业建设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SEO标签   营业执照  本网站支持IPV6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SSOSX-ZMZE-ASSDE-AFS

修改浏览器滑块样式: 4px,4px,#f00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

SVG图标库请自行添加图标,用div包起来,并命名使用

纪委监督

国龙矿建纪检监督举报邮箱:glkjjcb@sina.com

国龙矿建纪检监督举报电话:0371-86538018

 

公司邮箱

国龙矿建党委邮箱:glkjdw@163.com

国龙矿建邮箱:hnglkj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