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勇于担当 成就梦想

六十年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发展沿革

发布时间:

2023-09-01


题记

       国龙矿建前身系原国家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组建于1964年10月,明年就成立60周年了。前不久,我们发表了探访八十四处旧址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接到了许多老同志、老领导、公司职工子女的电话或者留言。他们中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有退休十余年的职工子弟,有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职工。特别是老一辈矿建人的高尚情操、家国情怀、爱企爱家的质朴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们,通过对他们的走访,我们整理出此文,激励公司上下不忘来时路,建功新时代!
 
   不曾忘却的记忆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我们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再次发出了在新时代我们党坚定不移走好新长征路的号召和动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

8月17日,探访八十四处旧址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我们接到了许多离退休老同志的电话和公司干部职工热情洋溢的留言。从62岁到92岁,从郑州到上海,从湖南到新疆,从重庆到南京,时间跨度90余年,空间跨度五湖四海,他们当中有当年的一线职工,也有职工子女,还有那个年代直达中央部委的知识分子。

图片

八十四处职工在完成施工的铁轨前合影

       在前期的电话沟通中,听着一位位世纪老人们波澜不惊、对每一个历史事件细致入微的讲述,我们惊讶于他们的思路如此之清、记忆如此深刻,那种心理永远装着国家、一切为了祖国的大义,让电话这头年轻的我们充满敬佩与感动。似乎60年前,那些热火朝天、井巷里挥洒激情的场景,穿过历史的时空,排山倒海的向我们涌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我们,尽快见到他们,通过他们,拨云见雾,把大家记忆中的八十四处清晰描绘,致敬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砥砺踔厉奋发的当下。

   保家卫国的使命

经过连续多日的沟通对接,考虑老人们的身体状况,8月22日—25日,我们先后通过登门拜访或电话连线的方式,对见证了八十四处从组建到“征战新疆”再到“挥师中原”全部历程的韩先、黄森宝、付秀英、卫水芳四位老人进行了专访,深度挖掘八十四处成立前后的历史脉络。

一起来认识下四位八十四处的老人。

韩先,92岁,现居河南郑州,1954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1958年提拔为工区主任,1960年提任工程师,同年调煤炭部技术室,1965年1月奉煤炭部命令,奔赴新疆伊犁八十四处,负责矿建技术工作。

黄森宝,88岁,现居江苏南京,1955年毕业于淮南煤矿学校,是当年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筹备施工装备的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与煤炭部、二机部(1982年改名为核工业部)对接,负责在全国煤炭系统调拔731矿、735矿建设期间的凿井设备。

付秀英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

付秀英,87岁,现居河南郑州,知识分子家庭,1965年8月奉煤炭部命令与其夫王长雨赴疆,从事共青团、工会干事、办公室文职等工作。

1965年1月12日,卫水芳(前排中)奉调进疆,这是离别时西北煤管局干部学校同事临别留念时的合影。

卫水芳,86岁,现居河南郑州,系韩先爱人,西安矿业学院学习,1965年1月奉煤炭部命令赴疆,从事财务相关工作。

据韩先、黄森宝等老人回忆,60年前,时值美苏争霸,当时国际形势复杂,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也虎视眈眈,派遣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越南战争规模扩大,战火燃烧到中国南部地区,直接威胁我国安全。

面对超级大国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国家战略,“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而制造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就需要铀。

735矿矿区一角

        在此背景下,新疆核工业731矿、735矿、734厂(提炼铀原料)即“两矿一厂”项目上马。1964年10月,受党中央、国务院指派,煤炭部会同二机部、电力部、冶金部、化工部等其他国家部委着手筹建731矿、735矿、734厂。

为完成此任务,煤炭部特组建八十四工程处,处机关设在伊宁市,实行绝密管理,对外宣称5号信箱。下辖两个工区,对外宣称9号信箱和10号信箱,其核心任务是建设731矿、735矿,开采、生产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所需的铀原料。

在举国体制下,一封封调令从北京发出,一批批建设者,西出阳关,奔赴大漠戈壁,参加核工业建设会战,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与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尊严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也将一段共和国的记忆,融进了生命的年轮,凝聚起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拉开了八十四处矿建报国、投身祖国建设的大幕。

   没有单位名称的调令

最先接到调令的是甘肃山丹矿务局的黄森宝,当年27岁的他因工作极其出色,对立井施工机电设备尤为钻研,由西北煤管局外派至北京。令他疑惑的是上级并没有说具体调到哪里,只说与煤炭部、二机部等有关国家部委对接,在全国煤炭系统协调进疆建井设备,发往伊犁5号信箱。自1964年10月开始至1965年5月,历时7个月,黄森宝出色完成了731、735两矿建设所需绞车、压风机、稳车等机械设备的调运工作,并于1965年5月进疆。

在黄森宝等人紧锣密鼓全国协调设备的时候,在陕西铜川同样有人接到命令,其中就有在铜川矿务局支援当地矿山建设的韩先、王长雨、付秀英、卫水芳等人。

前排左一为韩先

       “当时只知道是伊宁5号信箱,具体干什么,不知道。政审特别严格,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和有关国家部委层层把关。”提及当年奉调进疆,韩先、付秀英等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政审。

“到了地方才知道,建设铀矿,对外保密。”

“也没有后悔不后悔,那个年代,党让干啥就干啥,哪里会有讨价还价。”

“王长雨当时正在考察期,马上就要提拔矿务局基建公司的副总了,接到命令,二话没说,收拾好行李就走……后来提拔八十四处副处长,管生产,与工人同上同下,吃饭时候,碗往胳肢窝一夹,照样排队,如果不说,根本看不出他是领导。”提起王长雨,老人们啧啧称赞。

“咱八十四处的人,都是从各自矿务局里挑选的精兵强将,不仅技术好,关键政治过硬,干工作不怕死、不讲条件!”谈及当年赴疆,已经耄耋之年的老人们眼中透着坚定的光,脸上写满了骄傲。

李万箱(右一)、韩先(左一)90年代建设陈四楼煤矿时的珍贵合影

让韩先意外的是,来到5号信箱后,他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来自山丹矿务局的李万箱。1954年,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对矿井——陕西铜川三里洞矿井开工建设,二十岁刚出头的李万箱、韩先两人在此相识,1955年李万箱调往甘肃山丹矿务局。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十年之后的1965年两人因执行国家绝密任务在伊犁相聚,更没想到的是自此开启了近70年的同志友谊,为我国煤炭建设事业携手贡献了一生。如今已经90多岁的他们,居住在省会郑州,依然关心着公司的发展。

   山沟沟里的成立大会

1964年10月的新疆,天格外的寒冷。从关陇地区进疆的人们还颇不适应。许多人水土不服染上了疟疾,肚子疼时直不起腰,嘴唇干裂,一说话就裂开一道血口子。生活苦,生产难,唯有自力更生。没有房子,大家就地搭帐篷,用泥巴混着石块砌筑起草房子,房子还湿漉漉的,人就住了进去;没有设备转运的吊装机械,就人抬肩扛;没有工具就就地取材,造工具。岩石打眼,顾不上石屑四溅、粉尘弥漫,戴一个简易口罩就冲向工作岗位,大家齐心协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矿井早建成、早出铀,保家卫国。

生产的忙碌,项目建设的快节奏,让代号5号信箱的人们忘记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字,还有自己的身份,没有人提到自己属于哪个单位,因为每个人心里装的是整个国家。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年代。

据黄森宝等老人回忆,早已掀起大干快上建设热潮的5号信箱人们,真正收到来自北京,批复八十四工程处成立的电文,已是1965年的12月。

那一天,在祖国边疆天山脚下的山沟沟里,没有大礼堂,没有横幅鲜花,没有剪彩礼炮,一群人围坐在草棚搭建的透风会议室里,双目炯炯有神,浑身充满力量,带着兴奋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举行了“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成立大会。从此5号信箱有了自己的番号,开始了60年矿山建设、基建报国的漫漫征途。

   这是一支“嗷嗷叫”的队伍

1965年8月7日,王长雨、付秀英夫妇奉命进疆,这是当时单位领导及同事们欢送时的留影。

       今年87岁的付秀英老人,当年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收发文件,她清晰的告诉我们:八十四工程处第一届领导班子党委书记是张月胜、副书记贾付,处长刘彦昌、副处长王长雨。在他们的带领下,这支干工作“嗷嗷叫”的队伍,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仅用2年多时间,就完成了731、735两个矿的建设,产出了第一批含铀的煤。为我国后续制造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提供了重要支撑,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先后走出了九大代表李洪福、全国劳模张泽斌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也有一些同志永远的长眠在了天山脚下,将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党和国家。

据黄森宝、韩先、卫水芳等老人介绍,在完成731矿、735矿建设后,还发生了一段快乐的插曲。

原来,1967年7月完成两个矿的建设后,因队伍战斗力强、技术精湛,二机部想要求将八十四处留在731矿、735矿,负责两个矿的后期生产工作。而八十四处作为煤炭部的宝贝疙瘩,自是舍不得,煤炭部认为这支队伍许多同志从50年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一路西征”“转战西北”,先是支援陕西、甘肃等地矿山建设,再到60年代西出阳关,征战戈壁,是一支久经沙场、久经考验,政治上靠得住、技术上信得过、干起工作“嗷嗷叫”的队伍,过早的离开煤炭系统,是对全国矿山建设事业的损失,对急需“工业粮食”,百废待兴的中国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更高层领导深思熟虑,八十四处工程处得以继续留在煤炭系统。

旋即,韩先(矿建工程师)、黄森宝(机电工程师)、王锦善(测量工程师)等人接到新的命令,前往乌鲁木齐芦草沟筹建年产120万吨的铁厂沟煤矿。自此八十四处开启了在疆期间矿山建设的新篇章。

   天山铸剑成就赫赫威名

1967年8月,八十四处接到煤炭部正式命令,移师乌鲁木齐芦草沟。

黄森宝(左二)、王锦善(左一)在芦草沟期间进行工程测绘,图片拍摄于1968年7月。

1967年-1973年的7年时间里,八十四处人以芦草沟为原点,行程遍布天山南北,留下了一串串血与火铸就的“战斗足迹”。先后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50多摄氏度的酷暑,在缺少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改造耙矸机,更多依靠人力,翻山越岭建成了从乌鲁木齐到铁厂沟的35kV的输电线路,为矿井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前往南疆和田,仅用3个月,完成了当地煤矿几年未能完成的施工任务。支援甘肃靖远矿务局,协助当地大水头煤矿建设,攻克了地方近3年未能解决的施工难题。深入原子弹研发基地,为共和国核工业者建设后勤保障煤矿。还参建了托克逊县艾维尔沟矿、昌吉州阜康市五宫煤矿等矿建项目。

八十四处芦草沟旧址,图片拍摄于2012年4月。

新疆十年,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人,以凡人之躯,投身国家建设,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将自己的青春热血融进天山南北的每一寸土地,在特殊年代,书写了人生最绚丽的篇章,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也铸就了一支威名赫赫的矿建“铁军”。

   “铁军”出天山 战歌嘹中原

上世纪70年代,地处南太行脚下,黄河之滨的河南焦作矿务局正在谋划筹建九里山矿,由于当地矿井普遍存在水多、瓦斯大、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导致矿井建设难度极大。

为确保该矿井早日建成,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煤炭部再次将目光投向远在新疆芦草沟的八十四工程处。

1973年“先头部队”到达河南,1974年3月28日,煤炭部这支“嗷嗷叫”的队伍整建制奉命调往河南焦作。1974年5月30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煤管局下发文件,批复九里山基地建设。自此开启了八十四处建设中原、服务国家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纪元!

70年代转战中原的八十四处,基地设在焦作九里山。图为单位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单位办公楼前的合影。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全国煤炭系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便于资源调度管理,1975年,八十四处改为河南煤矿第三建井工程处,由煤炭部和焦作矿务局双重管理,1983年划归河南煤炭基本建设公司;1986年12月河南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撤销后归河南煤炭工业管理局直属。1988年12月20日,根据国务院《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精神,为更好适应市场招投标经济体制,河南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发文件,河南煤矿第三建井工程处更名为河南矿业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简称三公司)。

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陈四楼矿期间,甲方及监理对公司施工进度质量点赞。图中竖大拇指者正是现河南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兴彦同志,其身后人员为韩先。

1997年4月,为建设永夏矿区,经批准,三公司划归永夏矿区管委会(永煤集团前身),办公地点由河南焦作迁至河南永城;2008 年10月24日,三公司在河南省工商局注销登记,2009年4月1日,正式更名为河南国龙矿业建设有限公司;2010年12月19日,根据河南能源要求,国龙矿建从永煤集团分离,划归河南能源集团建设公司统一管理,办公地点迁至河南郑州至今。

如今,站在60年的路口,回望来时路,当年的西出阳关的弄潮儿,早已变成夕阳里的那一抹鲜红,许多人也已离我们远去。假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们或许能够看到,1964年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嘉峪关口,巍峨的天山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都是建设者们青春忠诚的身影。还是那辆列车,随着矿井建成,送走了神秘过客,1967年静静开往另一片“战场”,山坳中的芦草沟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依稀浮现自己父辈的模样,告别漂泊的期许固然美好,而列车的短暂停留更好像岁月的美丽回眸。当时代奏出嘹亮的天籁,挺拔的太行山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勾勒出黄河的雄浑壮阔,是三公司写给中原的赞歌。渐行渐远的车辙默默带走了父辈的容颜,却指引着一路跟随的我们去追寻着那段逝去的时光。当岁月无声静水深流,现在的国龙矿建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一如当年那激情燃烧的样子,那个诞生于新疆如今又重回新疆(近两年来,国龙矿建已在新疆承揽规模以上工程项目15项)的自己,60年一甲子,60年一件事,60年为国建矿,60年初心不改……

60年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张昆明)

征稿启事:有关于原煤炭部八十四工程处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的可与国龙矿建党群工作部联系,欢迎投稿。电话:0371-86538019

联系我们

公司电话:0371-86538015  /  0371-86538001

邮箱:hnglkjgs@163.com

地址:中国郑州惠济区文化北路河南能源龙城广场1号楼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版权所有 © 河南国龙矿业建设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SEO标签   营业执照  本网站支持IPV6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SSOSX-ZMZE-ASSDE-AFS

修改浏览器滑块样式: 4px,4px,#f00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

SVG图标库请自行添加图标,用div包起来,并命名使用

纪委监督

国龙矿建纪检监督举报邮箱:glkjjcb@sina.com

国龙矿建纪检监督举报电话:0371-86538018

 

公司邮箱

国龙矿建党委邮箱:glkjdw@163.com

国龙矿建邮箱:hnglkjgs@163.com